走出衰退隧道的五堂課 大家都期待,一旦景氣復甦,自己會是贏家。但在看不到盡頭之光的衰退隧道裡,贏家怎麼做?我們可以從過去的歷史學到什麼?


全球經濟衰退已成事實,我們可以從過去的歷史中學到什麼?麥肯錫歷時三個月的一份內部報告,淬煉出五堂課,可供台灣高科技企業做參考。


 


過去二十年,全球經歷三次全球性衰退,分別是一九七四、七六兩次石油危機;一九九四到一九九七的亞洲金融危機;二○○一到二○○二年高科技泡沫。每一次衰退,產業受到GDP衰退影響幅度不同,但高科技產業的敏感度特別明顯。往往經濟成長率衰退一個百分點,高科技業產值萎縮幅度會是四到七倍。如果就產業面細分,下游萎縮幅度會比上游大,硬體會比軟體大。



這份研究顯示,面對不景氣,高科技業必須更大動作調整自己。大家都期待,一旦景氣復甦,自己會是贏家。但在看不到盡頭之光的衰退隧道裡,贏家做了些什麼?


 


我們特別挑出全球六八八家,營收超過三十億美元,也就是一千億台幣以上的企業,以投資資本報酬率、市場價值/淨值比兩指標排名,選出歷經十年,均能維持表現在前五分之一領先群的公司做研究。這些企業不景氣時到底做了什麼事,可以維持優勢不墜?


 


高科技業的五堂課


這些公司在不景氣時:
第一,大幅改善現金周轉週期,包括:加強管理營運資金、存貨、應收與應付帳款,平均這些公司的現金周轉次數加快了二三%。


 


第二,這些公司都比較早做降低成本的工作。譬如,一年網路泡沫破滅,但許多贏家公司二○○○年就開始降成本。但他不會降研發與銷售的支出,從絕對金額來看,不僅不減,反而增加。


 


第三,這些公司往往更積極從事購併。這些公司在衰退期間,平均購併案量反而比非衰退期多三成。購併案規模更大,大了二五%。這表示,衰退期,反而是贏家以合理價格,買到欠缺技術的大好時機。



趁不景氣時購併的科技公司,最有名的就是思科(Cisco),在網路泡沫破滅的兩年不景氣期間,他一共做了十一個購併。思科透過購併,擁有了很多智慧財產權,成為贏家,就是個很好的例子。


 


第四,與購併相反,也有許多贏家公司在這段時間賣掉或收掉非核心業務。


第五,這些公司的共同特性是,堅守經營紀律,即使做購併,這些公司都會維持合理的舉債比例。


 


台灣廠商必須要去自我檢查,第一步,公司是不是已經做好現金管理與成本節約,自己的體質是不是最精實。全球經濟危機已經超過六個月,如果廠商到現在還沒做好,這是很大的警訊。


 


第二步,還是要持續投資未來。我們現在身處的隧道,有人也許看到了光,有人也許沒看到,但不論有沒有看見,要記住隧道總有盡頭。走出隧道要變成領導廠商,還是要持續佈建研發與銷售上的能力,積極大膽做購併。


 


有人會覺得,在沒有需求的情況下做行銷沒有用。在這個時間點,應該把行銷費用分成兩塊,一塊是品牌、行銷,一塊是銷售。企業不應該降低實際上與客戶面對面的銷售人員的費用,譬如:業務代表的手機補助費就不該刪減,但可以控管品牌行銷的費用。


 


中小企業要提高財務透明度


許多供應鏈上的中小業者,可能會面臨現金周轉上的劣勢。要挽救這個劣勢,中小企業必須向大廠力爭,其實大公司也不希望供應鏈上的公司倒閉,因為供應鏈不穩定,自己也會受害。


 


供應商不妨增加財務透明度,很清楚告知大廠,自己能夠壓縮的幅度到那裡;要求大廠協助與銀行談,爭取資源。


 


台灣高科技業應該要像汽車業學習,尤其是系統大廠,供應鏈管理可以再細膩一點。在不景氣時,人人都要做現金控管,但也要兼顧供應鏈的完整。


 


摘錄自天下雜誌 416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黃逸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