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2-5  

各國央行不斷印鈔,好像可以無止盡發籌碼而永遠不用兌現。其實,用賭場來形容當今的全球貨幣政策,再恰當也不過了。他們吹牛功夫一流,或至少能夠說服投資人,他們會讓利率維持在低檔更長一段時間,若是不成功,就祭出馬丁格爾(Martingale)式的量化寬鬆(QE)。

 

馬丁格爾的理論是,如果你輸了一盤,下一回再加倍賭金回本,要是又輸了,就一直重複用這個伎倆,直到贏了為止。由於有無止盡的籌碼可以用,這個理論在數學上肯定會成功,在當前的全球貨幣體系中,各國央行的作法正是如此。日本多年來不斷加碼QE,德拉基的名言「不計任何代價」,根本就是馬丁格爾的翻版。

 

歐洲中央銀行(ECB)誓言要讓歐洲經濟「回本」,同時拉抬通貨膨脹率到2%,使出的策略便是加碼QE與購債規模,直到歐元貶值、歐元區經濟好轉及通膨達到目標值為止。現階段ECB每月購債將近550億歐元,本周可望加碼馬丁格爾或爆掉!

 

這個戲碼可以持續多久?理論上,只要有金融資產(包括股票)可以買就行,實際上,極限在於央行基礎貨幣的價值。如投資人對於一國貨幣失去信心,則通膨很快就達到目標,然後飆漲。委內瑞拉、阿根廷與辛巴威都是當前很好的例子,過去的德國威瑪共和國也是借鏡。

 

理論上,如果全球成熟經濟體同時以相同的速度採取這個方法,然後在對的時點停止,如此可望成功製造出一點通膨與一點經濟成長,讓全球免於陷入通貨緊縮。這正是央行打的算盤馬丁格爾式的QE—截至目前為止成效還不賴,但是沒有一個理性的市場觀察家會認為,在雷曼兄弟倒閉後所做的這一切是成功的。

 

央行尚未成功的地方,是我與其他人一直提出的一個論點。馬丁格爾式的QE及製造出的人為低利率,為當前經濟帶來的是白血球,而不是含氧的紅血球:沒有生產力的殭屍企業可以存活下來,保險公司與退休金等商業模式被摧毀,因為利率太低無法支付先前承諾的給付,儲蓄的人變成了被去勢的金融太監,無力讓退休金繼續繁衍以維持日後的生活水準。

 

羅格夫(Kenneth Rogoff)與萊恩哈特(Carmen Reinhart)等經濟學家把這個現象稱為「金融壓抑」(financial repression),要是持續太久,儲蓄者的下場就是安樂死。這一切要怎麼收尾?時間是關鍵。賭客都知道,沒有用不完的籌碼,即便各國央行是同步採取行動。有一天,這個負的回饋會讓股票與債券的漲勢喊停,投資人將驚慌失措,不知懸崖還有多深。

 

但何時會發生?馬丁格爾式的賭法何時會來到這無可避免的命運?我真的不知道,我只是很肯定會發生。沒幫到忙,對吧。就像是時間與光速是相對的,央行按這個寬鬆按鈕的速度愈猛,持有金融資產的風險便愈大。

 

步入2016年,我個人會逐步降低投資組合的風險,減少信用風險,減少股票持有比重,把焦點放在能否把老本拿回來,而不是關心能否締造兩位數報酬率。

即使是馬丁格爾式的賭場最後也會倒閉。也許籌碼不會用完,但就像是大西洋城的賭場一樣,賭客最終只好打包回家,而賭城的大門黯然關上。

 

 

駿利全球債券基金經理人葛洛斯(Bill Gross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黃逸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