Yahoo理財專欄作者 黃逸強

 

老陳打拼了一輩子上個月退休,在台北市擁有二間房,加上股票基金等資產應該有將近一個億的身價。一間房留著自己住、一間房出租,現在每天四處遊玩享受人生,生活過得很愜意。最近理專向他建議,有一個套利計畫,一方面規避遺產稅、一方面增加收入,他聽了有點心動,聊天時問我可以投資嗎?

 

投資的目的是什麼?

這個計劃就是拿房產向銀行貸款,現在利率很低,依他的條件可以殺到1.7%,然後介紹他去香港,買一個美元計價3.5%的保本商品,這樣就可以套利1.8%;貸三千萬去套利(約一百萬美金),一年就多54萬可以用,等於一個月又多了4.5萬元,聽起來好像還不錯。

 

先談遺產稅這一塊,有需要擔心嗎?貸款是可以創造負債沒錯,在計算遺產總額時扣除,很多人把資產轉移到國外,以為國稅局就查不到,那就太小看國稅局的超級電腦,境外所得和境外資產一樣都逃不掉。

 

再說申報遺產稅的房地產價值,不是用市價計算,而是以房屋的評定現值、和土地公告現值,通常比市價要低很多。加上免稅額有1200萬,配偶扣除額493萬,子女扣除額每人50萬,喪葬費用123萬,扣去負債後的遺產淨額在5000萬以內要扣10%的遺產稅,這樣算下來應該課不到幾百萬。若要做到完全避稅,可以轉移部份資產到妻兒名下,比資金匯去香港好多了,所以避稅不是投資的目的。

 

套利一定有利嗎?

套利的意思就是鎖住利潤,所以必須保證1.7%的貸款利息不能漲,而3.5%的獲利也不能跌,才會有1.8%的套利空間。但常被人忽略的風險是匯率,現在是用台幣換美金去投資,將來是美金換回台幣,如果美金貶值就輸了。去年美元走空頭,今年走多頭,對台幣升值了3.51%,現在進場等於買在高點,為了賺那1.8%的套利,沒必要去賭美元漲跌。

 

還有其他會吃掉獲利的部分,如換匯價差、手續費、管理費等隱藏成本,一般業務員都不會講這些,都用獲利去吸引投資人。這樣大費周章貸款投資,搞下來沒賺多少錢,只比銀行定存好一點,運氣不好還要賠錢,錢進香港最後可能是白忙一場。

 

先有目的再找工具

投資理財一定要先有目的,有了方向後再找適當的工具。譬如說要去台中看花博就是目的,搭什麼交通工具則因人而異,會有人先上車再決定去哪裡的嗎?有的,很多投資人聽到消息就一窩蜂搶著上車,沒有目的地,靠站就想下車,盲目又衝動,很容易就受傷。

 

如果想避稅,可以利用每年220萬的贈與免稅額,慢慢將資產轉移到孩子名下。保險也是一個,買高額保單逐年將有形資產轉為隱形資產,最高有3330萬元的免稅額度。但操作要很有技巧,切忌躉繳、高齡或帶病投保,不要讓金管會查到有避稅的投保動機,否則國稅局還是可以根據「實質課稅」的原則,將保險理賠金計入遺產來課稅。

 

如果想投資,ETF基金是一個不錯的工具,採定期定額方式投資,可以平均成本降低風險,長期而言報酬率比銀行好很多。最有名的是0050台灣五十ETF,平均殖利率有4%,又是台幣計價省去很多麻煩。

arrow
arrow

    黃逸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