6-11  

經濟學家凱因斯有句名言流傳甚廣:「股票市場就像選美大賽。」

凱因斯認為,投機行為是建立在對大眾的心理預期,不是選出最漂亮的美女,而是選出多數人公認為美女的那個人。股票市場亦然,不是財報健全、成長性高的公司股價就會上漲,而是多數人認為會上漲的公司股票才會上漲。

 

〝法人表示〞,股海明燈?

隨著法說會、股東會旺季將至,此時翻開報紙,便可見到滿坑滿谷的「法人表示」,這些法人在逾850家上市櫃公司與茫茫股海中,彷彿擔綱海上明燈的角色、指引投資人方向。但事實真的如此嗎?

 

報上所謂法人乃「非自然人」,泛稱股市裡外資、投信、自營商三大法人。據證交所統計,2015年首季,台股非自然人交易比重已升至47.1%,與自然人的52.9%不分軒輊。2月當月非自然人交易比重達51.8%,正式超越散戶,成為控制台股行情新主力。

 

盡信法人說=相信風聲

但法人二字的使用,在新聞中氾濫成災,投資人若不懂得辨識,必將落入陷阱而不自知。若全盤相信法人二字,其實等於相信風聲。

 

在財經新聞中無所不在,實則未必存在的法人二字,時常出現在以下情境:

記者問,「董事長,公司下個月(下一季)的獲利、EPS會成長多少?」

董事長答:「這不方便說啦,我們沒公布財測,說了,主管機關會要我們澄清。但有法人報告寫我們下個月營收成長雙位數沒問題,法人也估我們家EPS今年有機會賺n個股本,這不是我們說的,要記得寫是法人說的。」

 

如此情境不可勝數,卻是每日新聞所必須,沒有數字的財經新聞顯得空泛不真實,只是即便有了數字,同樣真假難測。

 

「法人表示」三大陷阱

因此,「法人表示」第一大陷阱,就是它有時只是企業編撰的用語、記者筆下的幽靈,是公司欲說還休的因應策略,卻無法斷言對錯。因為確實有些公司是秉持與媒體為善之念透露數字,財經記者亦將之視為資訊透明,但數字真假、自行判斷。

 

「法人表示」的第二大陷阱就是來源不明,若非公司所說,亦可能是記者撰稿時自行編個「法人表示」四字,來個見山不是山。當然,亦可能是記者確實收到法人寄的報告,但來源不能公開,只好如此帶過。

 

「法人表示」的第三大陷阱,是即便有報告也未必可信。某位法人曾說,企業招待他們出國參訪、看廠也是常見的事,但報告可信度依撰寫者而有不同。資本市場裡,公司出錢找法人寫報告一說,亦所在多有,價位從十多萬到上百萬眾說紛紜。

 

 

經濟日報鍾張涵

arrow
arrow

    黃逸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