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張是藥商的業務員,很專業也很敬業,每天拎著包包拜訪客戶,當客戶說有點頭痛的時候,小張也會問診把脈,望聞問切一番,然後拿出包包裡的止痛藥給客戶,說這個可以止痛。當另一個客戶說骨頭酸痛時,小張也照樣望聞問切一番,然後拿同樣的藥給客戶,說這個可以止痛。


 


 


小張每天勤於拜訪客戶,不管老的、小的、男的、女的,不管什麼毛病,給的藥都一樣,是因為那種藥真的比較好嗎?也不見得,只因為利潤比較高而已。日子久了客戶不免起疑,怎麼每次都是同樣的藥。


 


自從台灣通過金控法以後,打破了商品行銷的籓籬,金控公司旗下的銀行部門、保險部門、證券部門,跨業整合,交叉行銷;銀行可以賣保險,保險公司可以賣基金,證券公司要推銷信用卡。美其名是貴賓理財,其實都是以行銷為目的,販售金融商品。


 


很多人名片上的頭銜雖是理財顧問,但不管隸屬銀行、保險公司還是財務顧問公司,都是用話術式行銷。也就是把商品功能背的很熟,公司設計一套Sales Talk,不管客戶要什麼,問什麼,都可以引導到公司商品,對於客戶的反對意見,都可以見招拆招,最後還是會套用到要銷售的商品。


 


電話行銷也一樣,全都有標準銷售流程,而且針對客戶的反應,都模擬演練過,客戶幾乎毫無招架之力,很多都是提不出有力的反駁,或是在人情壓力下,礙於面子而糊里糊塗簽下了不知道是什麼的契約,最後衍生出一堆問題。


 


為什麼要賣這些商品?不外乎利潤比較高、公司策略主打這個商品、這一季促銷該商品。簡單地說,一般都是拿著商品找客戶,鮮少有真正了解客戶的需求後,再去幫客戶尋找適合的商品,做全面性的長期資產規劃。


 


其實商品本身並沒有問題,都是金管會核准的,但是有些商品具有風險性,不一定適合每一個人。就好像不管是阿斯匹靈也好、普拿疼也好,都可以止痛,但有沒有副作用、對過敏體質有什麼影響,都需要進一步了解。


 


因為資訊發達,投資人也變聰明了,商品導向的行銷模式已不能滿足投資人,現在有些理財顧問開始轉型,採用以需求為導向的「顧問式行銷」。就是針對客戶所提供的資料,計算出現金流量及財務缺口,協助客戶確認需求,擬訂財務計劃,以客觀的角度幫客戶量身訂作的理財服務。


 


理財顧問的價值在於導正投資觀念,以客戶的利益為優先,透過資產配置,降低投資風險,達到中長期的財務目標。在國外有些理財顧問只收顧問費,而不銷售商品,台灣目前也慢慢走上這種趨勢。


 


要如何分辨專業的理財顧問,還是銷售商品的業務員;最簡單的就是,推銷員會一直解說商品的優點、特色,有時還會用限量發行,快要停賣了,要你趕快簽,重點是在賣東西。


 


而理財顧問通常至少要面談三次以上,先溝通觀念,再依據客戶提供的資料做分析,提供整體性的理財規劃,並定期追蹤調整,以客戶利益為優先。


 


金融商品愈來愈複雜及多元化,更需要專業的服務,透過理財顧問的協助,好協助投資人能在詭譎多變的市場裡,趨吉避凶,達到人生不同階段的財務目標。
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黃逸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