眾所矚目的「雙英」辯論後,不知道大家對ECFA是更加瞭解、還是愈聽愈模糊?不管它是總統選舉的前哨戰,還是藍綠各自表述的一場秀,ECFA還是會按照既定行程走下去。因為,台灣正面臨邊緣化的危機。




 


東協加三再加三


原因很簡單,今年元旦起,中國與東協開啟了90%貿易商品零關稅,正式建立自由貿易區。第一季中國對東協出口成長四成,東協對中國出口成長更高達七成多,顯示雙邊自由貿易對經濟的貢獻。對比於中國與東協的進展,台灣的原地踏步,更顯危險。


 


東協是「東亞自由貿易協定」的簡稱,在1967年成立,目前有新加坡、印尼、馬來西亞、泰國、菲律賓、越南、緬甸、寮國、汶萊、柬埔寨等十個國家。過去這些都是小國,飽受戰爭和貧困之苦,冷戰結束後現在各國結盟,東協變成一個人口近六億的單一市場,它的存在已不容小覷。


 


當台灣朝野還在為ECFA爭論不休的時候,東協十國與中國已經簽了貿易協定,與日本、韓國經貿合作條件也逐漸成熟,未來再結合紐西蘭、澳洲、印度三國,整個亞洲經濟將佔世界的一半,成為全球最大、成長力道最強的新市場。


 


過去台灣戒急用忍政策,在大陸崛起時喪失了先機,現在的執政前怕狼後怕虎,父子騎驢被卡在中間綁手綁腳。當外面都已經拉黨結派,握手合作的時候,我們自家兄弟還在拉扯打架,將來要憑什麼和別人競爭?


 


自由貿易區的目標是商品流通免關稅,若台灣被排除在外,出口將要支付10%到15%的關稅,在目前的微利時代,很多產品利潤根本不到5%,勢必逼使廠商外移,到時台灣的經濟會遭受更大打擊。


 


倘若台灣內需市場夠大,可以自給自足,大可關起門來自己玩,但問題在於,台灣仰賴外銷的比例甚高,且有近六成的比重是銷往東協加三等地區,承受不起沒有加入東協加三市場的風險。


 


新趨勢:投資新興亞洲


近期亞洲貨幣表現相對強勢,包括印尼、馬來西亞、泰國、印度對美元都有3%的漲幅,未來人民幣若升值,將吸引資金流入亞股。本季初亞洲銀行將東亞的經濟成長預估由7.1%調高到8.3%,整個區域經濟在貿易成長、所得增加、消費力提升,內需市場也逐漸擴大值得關注。


 


表:過去五年亞洲股市漲幅排行 單位:%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 



五年



三年



一年



印度



187.52



27.55



55.17



印尼



184.16



46.27



69.80



中國



157.15



-22.50



20.27



韓國



90.67



12.65



26.88



菲律賓



74.97



-0.80



54.26



香港



52.75



4.56



36.88



馬來西亞



52.16



1.06



34.95



新加坡



40.61



-11.10



55.63



台灣



37.57



1.64



33.58



泰國



14.42



7.87



53.56



日本



-0.85



-37.28



23.63



 


隨著景氣回春,基金定期定額投資人數已超過55萬人,而且跟著股市震盪走高,單筆投資風險增加,定期定額基金扣款人數將持續成長,加上目前已核備的境內、境外基金也已超過1500檔,資產配置的選擇更多元化,不要侷限於本土。


 


面對未來的全球自由貿易戰,台灣要不要加入,已經沒有選擇餘地,簽ECFA中國有政治目的,台灣有經濟需求。投資不談政治,但是要顧好荷包,單押台股風險高;繼金磚四國後,投資新興亞洲和東協已是重要趨勢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黃逸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