Yahoo理財專欄作者 黃逸強
最近只要打開電腦到處都看的到1111的廣告,佔滿上下左右的邊框欄位,連點閱一篇文章都不時有廣告插進來,這排山倒海而來的商品資訊、折扣優惠,考驗著消費者的意志力。
雙十一的瘋狂
11月11日從一個光棍節變成購物狂歡節,業者行銷成功,採降價折扣促銷,鼓動沒有約會對象的人也要買禮物給自己、或者買禮物送人以求脫單,會變成購物嘉年華也始料未及。幾年下來成交金額屢創新高,業者也愈玩愈大,舉凡吃的、穿的、用的、玩的商品包羅萬象,真所謂什麼都賣,什麼都不奇怪。
這次大陸官方出手整頓,呼籲雙11理性消費,業者也低調沒有時時公布成交金額,但訂單最高峰時每秒58萬筆,再創歷史新高。新型態的直播也吸引消費者,看主持人在演脫口秀,讓買東西變的好玩。
筆者也看上一台咖啡機,比價後真的很便宜,掙扎二天後還是放棄了,因為實在沒那個「需要」,我沒有咖啡癮只是偶而喝一杯,只因在朋友家喝過感覺不錯,就很「想要」一台,在網路上搜尋過。現在的電腦很厲害,只要曾經點閱過的商品,它似乎知道我要買,一直重複出現在我的臉書、電郵,我滑鼠點到之處,商品廣告就到那裡,想躲都躲不掉。
釐清想要與需要
「想要」是一種慾念,當它一直出現會讓人難以抗拒,再加上價格不貴,又不是買不起,就不知不覺這也買那也買,買了一堆並不需要的東西。每到年底家裡總要做一次斷捨離,不需要的東西太多了,堆著佔地方、丟又捨不得,日積月累下來逐漸霸佔我的生活空間。
上千萬的房子,一個房間也要幾百萬,拿來堆東西實在不划算,這樣斷捨離幾次後就學乖了,東西少買就沒這些煩惱。
現在年輕人存不到錢最大的原因是觀念,他們的想法是管它想要還是需要,開心最重要,他們把血拚當作舒壓。平常上班太累了,有的公司晚上加班、假日也加班,他們就用買東西來犒賞自己。今年又碰到疫情不能出國,旅費省下來買東西更是不手軟,這種報復性消費讓電商業績長紅。
收入-支出≠儲蓄
理財的第一課就是釐清「想要與需要」,生活中想要的東西太多了,不能克制的話會沒有節制的消費,就成為月光族,想變有錢人要先調整理財公式。過去都說「收入減支出等於儲蓄」,但通常支出無度根本存不到錢,所以想存錢就是薪資入帳先存一筆,剩下的才是支出。
存錢和減肥相反,一個是守住兜裡的錢,一個是甩掉身上的肉,但道理相同就是遠離誘惑,不看美食節目不看購物台。減肥有四字箴言「少吃多動」、理財則是「少用多存」,先存下錢再做小額投資,慢慢錢滾錢,就愈來愈有錢。
買東西多比價是沒錯,能買到便宜的生活必需品也是省錢,省到就是賺到,但不要被業者的廣告騙了。很多標題打的很聳動,其實裡面有各種限制和條件,實際上消費者沒賺多少。
努力賺錢是本事,聰明消費也是一種技能,勤儉持家抗拒誘惑才會有錢。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