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學巴菲特挑鑽石

投資界大概可分兩大流派,一個是由上而下(Top-down),另一個是由下而上(Bottom-up)。前者的分析方式從總體經濟出發,後者則是完全相反,從個別公司情形出發。白話一點,由下而上就是投資人熟悉的「選股」,目標是找到投資報酬有前景的股票;由上而下則是「選時」,這一派「對時」很重要,因為市場趨勢是驅動股價向上的主要動能。會提到這個,主要是最近不少朋友問我大中華市場的投資問題。

 

有些人問陸股波動這麼大,到底何時進場好;有些人對於港股被陸股拖累超跌感到莫名;也有人抱怨台股最近居然變成了大中華市場的後段班。我仔細回想他們的問題,其實都圍繞在「選時」上,卻少有人問我怎麼「選股」。選時,對巴菲特來說概率不過50%其實,「選時」或是「選股」,各有優缺點,也各有擁護者。

 

不過,既然談的是大中華市場,我認為談由下而上,也就是「選股」,更適合一些。「選股」的流派,比較貼近股神巴菲特的「價值投資法」。為何選股重於選時,巴菲特曾這麼說:「預測明日漲跌幅的風險極高,無異於拋硬幣,贏的概率只有50%。」因此他把重心放在挖掘股票價值。既然買的是公司價值,就可以排除短線大環境因素,好股一抱抱10年,這背後也有他長期投資的信仰元素在裡頭。

 

不過,為何我會認為由下而上的派別適合大中華市場呢?我們先從今年影響力最大的陸股談起。中國市場的訊息透明度低,官方政策影響力又大,加上暴起暴落的股市性格,港台動輒受其市場情緒影響,無疑都添增了整個大中華市場「選時」的難度。

 

再者,若是以由「選時」的角度看中國,疲弱的總經數據,官方政策施力不當,以及中國市場對於港台股市連動的影響,大中華恐怕在投資人篩選第一關就宣告出局。這並不是「選時」有什麼不對,而是大中華市場個性鮮明,不論是正在消費升級的中國或是科技產業為主力的台灣,仍是以趨勢股和成長股居多。也因此,「選時」的方式反而不容易凸顯市場真正的投資價值。

 

但若是從公司的角度出發,去看個別公司的產業競爭優勢、獲利展望,反而有機會挑到具投資價值的鑽石公司。與其丟硬幣拼機率還是做功課選股更實在價值投資法或是選股,優點是不用侷限於地區分布或是類股族群,可以擴展投資機會,也適合比較積極爭取超額報酬的投資人。

 

但這種投資法,考驗的是經理人的選股能力,背後更需仰賴充足的草根性研究(Grassroots)資源,也就是實地田野調查,提供多樣而豐富的第一手消息,才能協助經理人作出正確的判斷。當然對於一般投資人來說,選股比起選時更加困難,但比起丟硬幣、拼概率,看起來大中華市場仍是「選股」機會多一些。

 

摘錄自天下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黃逸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