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2-30  

Yahoo理財專欄作者 黃逸強

在一次聚餐中聽大家聊中國股市很起勁,保守的阿珍終於也想投資了,剛好她朋友在做保險,就建議用投資型保單,可以投資中國基金又有壽險保障,對於沒有保險的她覺得也不錯。但是仔細看了內容條款之後,發覺沒有大家所講的中國ETF,而且多年會計經驗的她對數字很敏感,試算一下覺得保險費還算便宜但基金的費用很高,讓她很困惑不知如何取捨。

 

肥水不落外人田

阿珍點出了投資型保單的幾個問題,通常保險公司在設計保單時,都會連結自家投信的基金,因為金控以後集團旗下包含銀行、證券、保險、投信等公司,當然以自家產品優先。如果那家投信沒有我們想要的基金,是否要委屈接受類似的基金?業務員都會說其實基金差不多,轉移話題說我們現在有優惠……

 

回歸到客戶的需求,並不是為了貪圖優惠選擇公司,如果是為了折扣而去買商品的投資人就自行負責吧。好的公司不需要施以小惠來吸引人,績效做好有口碑了自然生意接不完,降價求售的商品沒有競爭力。

 

再說每一家公司的經營策略不一樣,想要打的市場也不一樣,國內的老保險公司比較喜歡做傳統的壽險和醫療保險,國外的保險公司打不過他們只好另闢戰場,比較擅長投資型保險,基金的選擇比較多。同樣的商品投資人可以多比較,貨問三家不吃虧,不需要委曲求全。

 

有沒有一個商品可以包山包海

金融工具各有其屬性,保險是防守型、基金屬攻擊型,二個商品綁在一起有點矛盾。投資型保單裡的保險部分是定期險所以比一般的壽險便宜很多,基本上公司賺不到什麼錢,而基金是別部門的商品拿來代銷,當然就要靠它賺錢,對投資人而言其實是不必要的支出。

 

以前自己也買過投資型保單,最主要是看上它所連結的ETF基金還不錯,正是我所要的,保險我已經有了就把保額降到最低,這樣就可以買比較多的基金,但是多年下來發覺愈到後面費用愈高。

 

投資型保單的費用有分前收和後收,早期業者都是推前收型的,但是投資人發現怎麼所投資的錢都是去繳保險費,沒買多少基金,造成很大的反彈。後來業者就推出後收型,也就是保險費逐月收,其餘的錢都去買基金,每個月的基金管理費也不高,這樣就比較符合投資人的需求。

 

你賺的愈多,它賺的更多

但是經過幾年之後,基金累積的金額愈來愈大,費用的乘數效應就顯現出來,這才發現保險公司的獲利模式,原來你賺的愈多它賺的更多。初期的金額小所以費用少很吸引人,後面的費用高其實很多人並不知道,因為簽單後就不太會去管它了。而且對帳單都做的故意讓人看不懂,就這樣糊里糊塗一直繳下去。

 

基本上還是建議保險歸保險、基金歸基金,保險的目的是轉嫁風險,所以要用最少的費用買最大的保障;投資基金是要賺錢,ETF成本最低,又是被動式管理是最好的選項。

 

投資型保單並非一無是處,它很適合一種人。之前有一個朋友很鐵齒、很排斥保險,但是他的工作又很令家人擔心,於是就用投資型保單叫他買基金,再偷偷附加一些醫療和保險。後來果然出事,在拿到理賠的時候他才了解,投資很重要,但是保險更重要。

arrow
arrow

    黃逸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