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Yahoo理財專欄作者 黃逸強

台灣人口老化引發的退休問題,一直是國民的隱憂,大家都說老了小孩不能靠,政府也不可靠,還是自己規劃比較牢靠。但是面對琳瑯滿目的金融商品,真不知該如何分辨哪種工具適合自己。

銀行定存在過去高利率時代,還可以靠利息過日子,當利率掉到只有一趴多的時候,銀行就被排除在退休工具之外了。股票和基金雖然報酬較高,但是市場波動大,風險相對高,也不太適合當退休工具,看看只剩下保險還比較穩定。

遺產變資產,死錢變活錢

日前有業者建議將「保單活化」。就是把舊保單轉換成年金險及醫療險或長期看護險,保戶可以用早期買的終身壽險,將死亡才能領的錢,轉為活著就能用得到的錢,這樣遺產就變成資產。

這是一個非常棒的點子,因為終身壽險是停止呼吸後才能申請理賠,對被保險人而言根本用不到那筆錢,如果生前要用錢,只能保單貸款或解約。貸款要付利息,解約又不划算,如果可以轉換成年金或醫療險,肯定比壽險好。

但是這個建議是業者提出來的,不免讓人懷疑其出發點,通常公司開門做生意就是要賺錢,往往只會考慮到自身的利益,很少會顧及客戶。我們面對的是將本求利的業者,他有沒有良心我不知道,所以我不得不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,實在是被騙怕了。

保險公司最大的包袱-利差損

之前有業者發行人民幣傳統型保單,送金管會核准後,卻主打另一張保單,等於送審A保單,卻主推B保單,此舉惹惱金管會。想想,他們連主管單位都想騙,我們是不是更要謹慎。

符合保單活化的客群,應該都是屬於高齡族群,假設一位65歲的退休人士想要將終身壽險轉換為年金險,建議最好看看當初的保單利率。如果是15年前買的保單利率都很高,可能有6.5%~8%,換成一張2.5%~3%的即期年金划算嗎?

以台灣銀行一年期定存利率來看,民國88年利率有5.5%,保單利率通常高過銀行利率1%以上才能吸引人,保險公司賣了這麼多的高利率保單,面對現在投資環境這麼差,利差損成為保險公司最大的包袱。

 

問清楚、聽明白,才沒糾紛

高齡保單的轉換在金管會卡了二年,就是擔心業者趁機解決高利率保單的包袱。過去曾經有過以高保額的投資型保單,鼓勵客戶將舊保單轉換,公司可以甩掉包袱,業務員又賺一次佣金,倒楣的還是無知的客戶。

為解除保險局的疑慮,壽險公會也提出五條自律規範。包括三年反悔期、受騙終身可回復、客戶適合度調查、事後電話訪問及不能大力推廣提供佣金。金管會初步同意在有配套下,有條件的開放,將來還要針對轉換保單量較大的公司進行抽查。

金融商品沒有好與不好,只有是否符合你的需求,很多的糾紛都是因為業務員沒有說清楚講明白,所以我們要學會問清楚聽明白。如果過去醫療險買的不夠、或是覺得長期看護很重要,保單轉換是一個不錯的選項,還是建議要詳看轉換條件和內容。

arrow
arrow

    黃逸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